第14届西宁FIRST电影展闭幕电影节
因为疫情,电影行业停滞了半年之久,影迷们的热爱无处安放,他们对电影和影院的期待太久了。在6月8日,听到FIRST青年影展正式官宣将如期在7月26日至8月3日在西宁举行时,电影人和影迷内心五味杂陈。所以对于参加今年的FIRST影展的每一个影迷而言,都是一份特别的体验。按照惯例,本号每年都会邀请影迷分享来FIRST影展的感受和体验。今天这篇文章就由一位和我一样不远千里去西宁看电影的影迷所写,一篇更为私人化的电影节观影日记。 一个野生影迷的FIRST观影日记版 文 苏丽珍 作者简介:前媒体工作者,野生杂食影迷。 7月初,得知FIRST电影展举办的消息,当时我还有一丝忐忑。 毕竟,影院还没复工,去了能看上电影吗? 不过我还是义无反顾地请好了假,然后迅速订了去西宁的机票。 内心只有一个冲动,想着先去露天的锅庄广场占坑,必须赶在电影放映的第一现场。 很幸运接下来的几天,好消息便接踵而至:影院复工,上海电影节海报释出...... 因为从上海坐早班机到西宁,我早一天先到上海去上影节连看了三场,找回了坐在“小黑屋”看电影的畅快,29日才踏上了第十四届FIRST青年电影展之旅。 Day1 抵达西宁的第一天。刚出曹家堡机场,和去年人头攒动的景象不同,由于疫情的管控,人群三三两两的,我在停车场绕了一圈才找到了FIRST志愿者和电影节的官方小巴士。 坐在车上,看着窗外远处的山峦叠起,有一丝不真实的感觉。 因为今年影展采用线上预约的方式,所以提前两天我就安排好了第一天的片单——《世界的形状》和《哈日夫》。 先说这部先锋实验电影《世界的形状》。 整部电影的影像很私人,有一个片段把杨德昌的那句「电影延长了人三倍的生命」具象化地变成了戛然而止的影像画面,风格很有先锋性,但其他片段则过于实验,像是年轻艺术家的“无病呻吟”,拍的人很苦闷,看的人眼睛也很酸涩。 所幸当晚放映的惊人首作—《哈日夫》,让人眼前一亮。 开场前影展CEO李子为说,这部电影有些不那么FIRST,成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以往蒙古电影里所呈现的现代文明和传统草原之间的冲突,对生命的敬畏,在汉蒙两族的文化差异下,总是让人很难有代入感,引发共鸣。 《哈日夫》成功的地方在于通过对动物-黑马哈日夫和老牧人之间的情感羁绊,小马驹从被收养到成年意外被卖,跋山涉水地回到老牧人的身边陪他走完最后一程…这种纯粹、无杂念的情感有点像《忠犬八公》。动物们总是用自己的一生,回馈养育他们的人。 哈日夫/剧照 影片里,除了细腻刻画哈日夫和老牧人的情感羁绊以外,还借用哈日夫的回家路,呈现了蒙古大草原的辽阔和壮观,让人心生向往。 尽管在剧作存在不少问题,如老牧人儿子和孙子的支线显得多余,城市建筑大队对草原的侵占一带而过……但黑马哈日夫和狼群的拍摄,足见导演功力。 所以这部惊人首作也许不够惊人,但足够让人动情。 Day2 经过一晚的休整,适应了高反引发的肌肉酸胀,我才开始一日三、四部的刷片。 《加害者,被害人》 影片放映结束后,褒贬不一。故事本身是以一起杀人案件回溯校园霸凌,通过调查的深入,加害者男生和他母亲的身份进行反转,引发反思谁是这场案件中的加害者、被害人。 同样是校园霸凌题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去年大热的《少年的你》。 但是两部影片最大的不同是故事的落脚点,《少年的你》落在了少年本身,本片则侧重在两位母亲身上。 加害者,被害人/剧照 在选择保护自己的孩子,还是揭露真相的时候,两位母亲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但又都选择保护这场校园霸凌的幸存者。 电影里,幸存女孩说了一句话让人记忆犹新:学校和大人们没教我们的事情,网上一查就能查到。 加害者,被害人/剧照 的确,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大人们总是选择性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yingjiea.com/dyjzt/12121.html
- 上一篇文章: 章子怡代言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红
- 下一篇文章: 科技赋能艺术开拓电影节展示与传播的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