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悲惨世界》是由汤姆·霍伯执导的,由休·杰克曼、安妮·海瑟薇等人主演的一部音乐歌舞类型电影,该电影以雨果所著同名小说与同名音乐剧改编,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

电影从冉阿让偷窃一条面包入狱开始,到他收养的女儿结婚、冉·阿让去世结束,从中让观众感受到在法国大革命之中青年人们的热血与担当,深刻思考那段历史。

从片段细节解析影片深意

电影中有两个典型的片段。第一个片段出现在电影的中间部分,也是影片的高潮。马吕斯和他的朋友们在游行时登上政府军队的车,挥舞着手中的三色旗,高唱《Doyouhearthepeoplesay》。这是人民对政府的反抗,也是法国大革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此处需要加上历史对此段电影进行思考。雨果在作品中融入了从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到反对“七月王朝”的人民起义这一阶段的历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状况。

七月王朝建立后,社会矛盾愈加尖锐。年以拉马克将军病逝为导火索,由巴黎支持共产党的贵族青年学生主持的巴黎共和党人起义,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最终失败。

电影中的此段歌词唱出了底层人民的内心。在影片中,底层人民的穷苦生活状况有多处刻画,在一开始引入影片时表现为:军官骑着马路过穷人区时把穷人的门关上,里面的穷人伸手求助却无人回应。军官对穷人面色冷漠,穷人对军官怒目而视。

小小的一方栅栏,隔住的却是两边人的内心,同时也是隔离了当时政府与底层群众之间的关系。由于政府缺少对底层群众的重视与关心,导致了法国当时社会分化,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所以,才会有青年学生和底层群众一起展开反抗。影片此段意蕴深刻,激动人心的旋律和人们为反抗政府的动作表现了这些青年人们组织革命的英勇,是对上面积累的怨念的爆发,也是带动人民进行觉醒的开端。

第二个片段是由于革命起义失败,青年军队不得不自创“堡垒”驻扎在街头,他们与政府军队对峙,顽强抵抗政府军队的围攻。片段的开始是小男孩伽弗洛什因为捡东西而被埋伏的政府军击中。他临死前唱的那首歌,还是《Doyouhearthepeoplesay》。

此时,青年军队与政府军队的战争与关上窗户、假装没有看到的民众形成对比。激烈的枪炮声与逃避的眼神恰好映射了当时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青年领袖扯着红旗倒挂在窗口,第二天满地干涸的、流淌的、渗透街道石板的血刺痛了民众的双眼。他们原本和青年军队相处友好,彼此间谈笑风生,而此时此景让他们为自己的态度倍感羞愧。

当时自动组织军队的人为了人民的幸福而抗争,但是真正等待被拯救的人民却不懂得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作为看客,只是在隔岸观火,一味等着有人来拯救,却不懂得如何进行自救。甚至会在拯救他们的人需要他们的帮助时,也不会施以援手。

我们感叹自己生在社会制度尚且健全的时代,也感叹以前的人生活在苦难中的种种不容易。法国大革命中的青年们用惨痛的悲剧告诉我们,真正的思想觉醒不是需要追随别人,应该是自己内心深刻认识到要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抗争。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但在社会矛盾的危机前,需要每个人挺身而出,才能为自己谋一条出路,为国家寻找发展的光明道路。

从人物形象剖析影片人性所在

电影之中对人物的刻画也淋漓尽致,从刻画小人物着手,展现的是每一个人内心的善与恶、对于权力与平等之间矛盾的追求。作者希望通过关于社会底层人物的描写,为观众展现了法国大革命中的人民对于自我与社会的思索。

作为本是一个单身母亲的芳婷,为了自己的女儿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与灵魂,她受尽侮辱与剥削,最后在遗憾之中去世。她展现了无产阶级的坠落,在那样压迫的时代,她是社会的牺牲品。

冉·阿让因为侄子生病太穷偷了一块儿面包,却入狱十年并发配服苦役,出狱后被别人用异样眼光得不到平等待遇。他对社会失去了希望。

在当时的法律不健全社会背景下,很多像冉·阿让这种的底层人物蒙受了不少冤屈,他们作为社会底层内心痛苦麻木,此处的刻画为影片下面底层人民积极参与起义做了铺垫。而放在现代社会来看,别人对这些人依然充满了恶意和抵触,这种社会悲惨与偏见值得观众反思。

人的内心既有罪性与黑暗滋生的恶,也有被上帝光亮的善。教堂神父在冉·阿让偷银器被抓后没有揭发他,反而是极力保护他,对他施以帮助。这也影响了冉·阿让今后的人生。

作为警察,沙威从小生活在牢里,有自己的所遵循的条例。他深感底层人民生活不易,但是又不得不遵守法律和教条。当他被冉·阿让释放后,他开始真正的怀疑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正确,他不明白为什么冉·阿让放弃报复他的机会。他忽略的是冉·阿让的善良与他内心的纯粹。

在法国大革命时代,政府被利益冲昏头脑,或许有人会对社会生活提出质疑,但都不了了之。沙威是矛盾的,他的身上既有觉醒的因素,又被封建所束缚。这也是当时很多上层贵族与军官等封建人物的具体化。

从小我们就学习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动荡的社会,苦难的人民,从教堂神父到铁面无私的警官,影片讲述宽容、救赎和爱。在每个底层人民身上,都有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在电影中交织着历史的理性与人和人之间的感性,让观众回归人性之中的本真。

作为贵族家庭出生的马吕斯,并不因为自己是贵族而看不起底层人民。他处于青年军队,思想觉醒后与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参与革命,同时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

马吕斯作为革命的冲锋人物,肩负起巨大的责任。他展现了当时法国大革命时代下青年人的决心与追求。他是当时法国大革命时代下的产物,他失去的战友也是代表了法国大革命下底层群众牺牲品。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下,爱情给人们新的希望。而革命和爱情是同一种热情。一次革命虽未成功,却可以产生日后无数的觉醒者。

出身低微的女孩艾潘妮在成长生涯之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她遇到了马吕斯,为了革命,她愿意牺牲自我来保护自己所爱之人。有一个片段是她女扮男装出现在革命战场上,可见当时法国的女性地位不高,对女性革命认可度不高。

在弱肉强食、受人压迫的前提下,艾潘妮作为觉醒革命者的同时,也是为女性争取地位平等的象征。她作为女性,不在乎当时的社会封建制约,毅然决然地参与革命。大胆无私,勇往直前,这是女性身上折射出的高尚品质,也是女性愿意为自己、为人民、为社会挺身而出夺取权力的体现。

结语

电影融入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正义、法律以及宗教信仰,同时以音乐歌舞的形式来讲述故事,使其旋律更为深入人心,同时故事又更具有感染力。

冉·阿让在生命的尽头对芳婷尽到了责任,他看到了那个曾拯救了他灵魂的神父,也看到了那些牺牲的生命带领更多的人追求平等和自由。光明终将到来,救赎,是最后的归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yingjiea.com/xndyj/11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