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一、

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是有理想的人。

年,威尔逊生于弗吉尼亚州的牧师家庭,身怀浓重的苏格兰血统。

3年后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10年后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在“车马邮件都很慢”的年月,他们属于同一代人。

袁世凯和孙中山为事业奋斗的时候,威尔逊倒生活的很自在,每天泡在图书馆读书,31岁获得博士学位。

年,威尔逊被聘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2年后出版了五卷本《美国人民史》,成为美国著名学者。

校董一看,阿逊年轻有为,蛮厉害的,要不来做校长吧?

于是,威尔逊就成了普林斯顿大学校长。

那年,慈禧太后回銮京城下定决定搞洋务,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孙中山谋划武装起义。

威尔逊在象牙塔里岁月静好,不是他喜欢喝鸡汤,而是生活在昂扬向上的国家。

“南北战争”解决了内部矛盾以后,美国迎来第二次工业革命。

短短50年间,美国迅速发展。

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已经世界第一,一战前夕达到世界的30%,比英法德日的总和还要多。

威尔逊成长的年代,每天都能听到好消息,美国的经济总量每年都在狂飙突进,他没有理由不岁月静好,更不希望任何事情打断美国的上升期。

那些年,人们听到最多的话是:

“厉害了,我的国。”

当时的美国信奉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对商业行为的干预,也就是说,商业是市场化的选择,政府少逼逼。

完全自由主义的结果,只能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资本逐渐控制了绝大多数资源,穷困百姓吃点残羹剩菜。

年左右,美国1%的公司生产了44%的产品,73家托拉斯垄断了各自行业的50%以上。

其中最牛逼的是洛克菲勒和摩根。

洛克菲勒旗下的标准石油,垄断了美国石油产量的90%,如果得罪了洛克菲勒,一滴油都别想买到。

摩根家族控制了美国60%的铁路、66%的钢产量,这才是真正的富可敌国。

美国总统在资本家面前就是个弟弟。

凡是国家的事情,只要洛克菲勒和摩根摇头,那大家都会跟着摇头,总统只好双手一摊拉倒算求。

真是流水的总统,铁打的老爷。

世界资源是有限的,有人占有的多,其他人必然拥有的少,这就是残酷的二八定律。

洛克菲勒和摩根等1%的人站在金字塔顶尖,手握55%的财富时,剩余50%的家庭几乎没有任何财富,只能活一天算一算。

反正工厂每天开工,日赚日销呗。

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可以看清楚,一战前美国面临很严重的危机,稍有不慎就有国家崩溃的危险。

但是美国除了偶尔爆发小型经济危机,社会局面特别安稳,因为经济的增长速度足以掩盖社会矛盾。

更重要的是,资本家的武装可以打死工人,而政府却没有办法维护弱势群体。

何况,总统也是傀儡。

资本家代理人组成的国会才是权力中心。

摩根财团先后扶持了5位总统,操纵总统提出有利于资本的法案,然后越来越滋润,越滋润越强大,形成一种正向循环。

甚至有60%的参议员,是不同财团的代理人.....他们嘴上说着主义,心里装的全是生意。

这就是最初的美国。

威尔逊在弱肉强食的美国做学者,心中的理想显然不是劫富济贫,而是和美国一起走向世界。

编辑

二、

年,威尔逊出任美国第28任总统。

年7月28日,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随着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欧洲国家不得不把劳动力武装成军队,陆续派上战场厮杀。

于是,欧洲经济出现问题。

劳动青年成为脱产军人,那么谁来种田做工?但是在战争危机之中,各国没有功夫考虑经济问题,先把敌人干掉再说。

不想不代表不存在,欧洲的农业歉收和工厂减产,已经成为定局。

大家看着账本上的收入越来越少,而前线的开销越来越大时,不禁把目光转向大西洋彼岸——那个土气但工业齐全的美国。

美国感受到欧洲的热烈目光,立刻摇摇手:“你们该打就打,我中立,不过生意可以照常做哈。”

“来,这是订单,接着。”

整个一战期间,美国成为欧洲协约国的奶牛,贷款、军火、粮食、石油等物资跨越大西洋向欧洲运去。

短短几年时间,美国年度对外贸易额从4.3亿美元,迅速膨胀到35.6亿美元。

威尔逊拍拍口袋:“挣大发了。”

协约国有了美国的资助,在战场上有如神助,德国很快扛不住了:“别只卖给他们啊,留点卖给我呗。”

虽然德裔美国人希望帮帮德国,但更多的美国人来自英法,让他们帮日耳曼人,疯了吧?

德国没有后援补给,日子越来越惨,怒了。

年,德国重新启用“无限制潜艇战”,只要发现英国附近的货船一律击沉,根本不管哪里来的。

对,德国就是要切断英美之间的贸易,让英国成为一座孤岛,早点结束战争。

美国越来越多的人死去,新闻成天报道前线军情,大家的心理承受到达极限,威尔逊下令武装商船,对德国宣战。

那时候的美国军队很挫。

正规军只有13万,士兵训练差,武器老旧,一眼看上去根本没什么战斗力。但美国的动员能力极其强大,仅仅1个月就有万人报名从军。

威尔逊提名潘兴为远征军总司令,陆续调遣万美军抵达欧洲,迅速结束战争。

“德国朋友,觉得美国是有钱的傻大个是吧,告诉你,工业时代的生产力就是战斗力,哼。”

美国在“一战”中既赚钱又捞名,威尔逊感觉理想可以照进现实了。

年,巴黎和会召开。

他提出《十四点和平原则》:公开缔结和平条约、消除经济壁垒建立平等贸易、平等对待殖民地、各民族自治、成立国际联盟......

美国第一次尝试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这就是威尔逊的理想。

他想利用美国在“一战”的卓越表现,参与到重建世界秩序的牌桌上,最好是欧洲国家感恩图报,认美国当大哥。

但欧洲国家拼命打仗好几年,不就是为了抢钱抢粮抢娘们么,听威尔逊的纸上谈兵,他们赚什么?

“阿逊,大家都挺忙的,你让让。”

威尔逊无奈走开,5年后含恨去世。

不过,赚大钱的美国越来越繁荣了。

编辑

三、

年,美国的GDP只有亿美元,年已经达到亿美元,5年时间翻番。

战前美国欠欧洲60亿美元,战后欧洲欠美国94亿美元,从债务国成为最大债权国。

美国在战前的黄金储备只有19.24亿美元,战后增长到44.99亿美元,占世界黄金储备的一半。

假如身处其中,恐怕没有人会悲观。

美国即将开始“咆哮的二十年代。”

20世纪初,工程师泰勒研究机械和工人操作,创造出一套“标准操作方法”的理论,可以最大限度节约人力,增加生产效率。

在“泰勒制”的管理下,每一道生产工序都有严格标准,每一个劳动者都有标准动作,车间犹如军队一样整齐划一。

当时的报道说:“在实行泰勒制的工厂里,找不出一个多余的工人,每个工人都像机器一样,一刻不停地工作。”

泰勒制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形成苏联的计划经济,和美国企业结合在一起,形成流水线生产。

编辑

福特年轻时也有一个梦想,让每个美国家庭拥有一辆车。

年,他用泰勒制的理论创造出第一条流水生产线,在这种生产线上,工人只需要熟悉一种操作,按照标准方式完成,下一步便交给其他人。

每个人做一道工序,每个人都是标准操作,所有人加起来就是完整的产品。

福特汽车成为标准化的工业品,被迅速生产出来投入市场,仅仅一年时间就实现生产翻倍,工人数量却减少1.5万人。

福特并不孤单,所有企业都在玩命生产。

进入20年代,美国汽车的年产量达到万辆,比一战前提高10倍。电冰箱在21年只生产台,到29年可以生产90万台。

新技术和新模式,带动美国的市场繁荣向上,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企业发展又带动股票升值,手中有钱的美国人开始投机股票,至少有万人把毕生积蓄投入股市。

股价越炒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入市拼一把。

比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股价从美元一路涨到美元,通用电气从美元涨到美元。

实际上,大部分公司的股价远远超过实际价值,股民玩的就是击鼓传花,他们都相信可以用更高的价格卖出去。

这些投机者中,遍布不懂股票的美国大妈。

年,总统柯立芝卸任的时候说:“美国人民已达到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幸福境界。”

表面上看,美国经济繁花锦簇。

实际上,美国还是当年的美国。

当时的经济学家推测,想要满足最低生活标准,一个家庭需要年收入0美元,但60%的美国家庭达不到收入要求。

而6万顶级家庭收入之和,相当于2万低收入家庭之和。

在这个比例面前,二八定律显得太温和了。

一边是工业产品大量生产,一边是买不起东西的穷人......经销商忽悠穷人,可以分期贷款买新鲜的工业品啊,但低收入却让他们还不起贷款。

这不就是一个大泡沫嘛。

只要合适的时机,它会拉着所有人一起陪葬。

美国人以为大萧条是经济问题,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这特么是政治问题。

编辑

四、

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崩溃,股票下跌的速度连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接下来几个星期,数百亿美元在华尔街蒸发。

前几年,很多银行用储蓄参与股市投机,股市崩溃之后,无数储蓄瞬间化为乌有,银行损失惨重。

于是,美国人纷纷到银行取钱,害怕去晚就真的没钱了,这就导致银行最恐怖的事情:

挤兑。

挤兑让更多银行破产,银行破产让更多老百姓没钱,老百姓没钱就不能买工业品,企业卖不出货就要减产,减产就要裁员,裁员让更多人穷困......

这个死循环就是大萧条。

美国明明有最庞大的工业,但就是不能复工生产,所有人都在死循环里转圈,怎么都走不出去。

超过万失业者离开家门,从一个州流浪到另一个州,想找一条活路却到处是人间地狱。

作家托马斯·沃尔夫记录:

“他们四处漂泊,冬季来临时聚集到大城市,饥饿挫败驱使他们不断流浪,四处寻找工作和可以糊口的食物,在凄惨的环境中挣扎。”

年,托马斯·沃尔夫感到十分绝望,决定外出旅行,在旅途中感染肺炎去世。

年,大萧条发展到极致。

0多家银行倒闭,1万人失去工作,GDP下降到年的水平,常春藤毕业生只能找到电梯操作员的工作。

城市流浪人群忍受着饥饿,农民的粮食只能烂在仓库里,因为卖玉米的利润不够买煤,不如直接烧玉米合算。

美国的经济危机得不到解决,进一步引爆掩盖多年的社会危机。

微薄的收入早已让很多人心怀不满,繁荣的20年代没有机会发泄,现在居然萧条到这种地步,反他娘的吧。

青年走上纽约街头高唱起《国际歌》,知识分子成为左派,说“苏联是世界道德的巅峰。”

萧条的局面让美国体制遭到怀疑。

宣传多年的民主政体神话一旦破灭,比任何经济危机都要严重得多,这可是涉及立国根本的大事。

但是,谁都拿不出解决办法。

其实从古至今都一样,但凡有口饭吃,大家都希望稳定发展,生怕什么风吹草动把仅有的饭碗砸了。

一旦连最后的希望也破灭,那就真没什么顾及了,基本是全民走向激进。

大萧条后的美国和纳粹德国、一战后的俄国、中国革命等等,都是绝望之下最后的选择。

早已赚的盆满钵满的资本家,根本不在乎穷鬼的哀嚎,想造反,有钱么你?我一根小指头就能把你们打倒。

事实上,资本家们忙的很,德国和苏联特别需要他们。

编辑

五、

美国产品不是在国内卖不出去吗?

向欧洲出口总可以吧?

不好意思,欧洲在“一战”的时候已经欠美国钱,这十几年都在玩命还钱,哪有资本买美国的产品,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而且,大萧条爆发以后,总统胡佛为了保护国内经济,对成千上万种产品增加关税,直接导致外国产品进不来,美国产品出不去。

也就是说,原本流动的世界贸易,因为美国加关税而停滞了,各个国家成为隔绝于世界的孤岛。

于是,世界各国和美国一样......货卖不出去,企业只能减产,减产必须裁员,裁员造成大规模失业人群......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走入死循环。

从美国爆发的大萧条,逐渐蔓延到全世界。

当然,野心勃勃的人最喜欢乱世。

20年代后期,德国经济还可以,大家有面包有啤酒有房子,没人听希特勒瞎逼逼。

可经济危机夺走他们的生存权,那就只能砸碎脚下的锁链,尝试换取整个世界了。

德国经济危机前,纳粹党员不足11万,到年已经发展到万了,而那时德国有万失业人口。

同年纳粹党赢得大选,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纳粹的时代,来了。

德国人相信,在纳粹的领导下,德国将摆脱经济危机,挣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恢复日耳曼人的光辉。

可是希特勒也不是神仙,他能空手变出钱来?除非找到投资人。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哪怕你胸怀屠龙术,默默无闻的时候根本没人知道,只要稍微证明自己的实力,机会便纷涌而来。

这点就像做网红,哪怕长的再好看,不红的时候根本没人理睬,一旦有点名气了,马上有金主爸爸来捧。

希特勒就是德国网红。

20年代在德国折腾出点名声,拿到洛克菲勒、福特的3万美元风险投资。成功上台以后,金主爸爸微微一笑:

“年轻人好好干,一定要顶住英国哦,这是后续投资,不要客气。”

华尔街答应希特勒,在德国的资本和收入只在德国使用,保证不会转移财产,并且会用这些钱投资军火企业。

所以纳粹德国的军工企业里,美国企业就有60家。而且美国公司还向德国转让各种技术,甚至包括先进的飞机发动机。

可见,华尔街才是希特勒的亲爸爸。

换句话说,希特勒用来攻击英法的武器,其实有一大半是美国造的,求丘吉尔的心理阴影面积?

有了华尔街的资本支持,希特勒短短6年消灭失业,重整了德国雄厚的工业,并且武装起一支军队。

然后......二战爆发了。

关于希特勒和德国的事情,以后有机会再说,这里只要知道美国投资了希特勒就行。

编辑

六、

美国大萧条的另一个受益者是苏联。

苏联的主体是俄国,本来就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虽然没有汽车、飞机和化学合成等大工业,但钢铁和电力还可以。

所以中国和苏联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工业化过程要艰难的多,很多人看到苏联15年就完成工业化了,我们怎么用了70年?

那是你忘记了,沙皇俄国就是列强啊。

哪怕经过革命洗礼,很多地方一穷二白,但是年的苏联工业产值,仍然是美国的八分之一。

有这样的基础,斯大林同志完成工业化的目标,似乎是可以仰望的。

他把农民的土地收回来,成立国营农场,最大限度压缩农民的生活成本,又以最低的价格买走农场的粮食,中间价差就是工业化的资本。

斯大林用剥削农民的钱,到全世界买买买。

编辑

年,苏联开启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年,苏联就和西方各国签订70多个技术援助项目,年增加到个,涉及冶金、工农业机械、飞机等高科技项目,总价值万美元。

美国工程师甚至亲自下海。

第聂伯河水电站是美国专家用美国设备建造的,高尔基汽车厂是福特公司援助建造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是从美国拆到苏联的,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的总工程师是美国人,飞机发动机技术也是美国给的。

那几年,世界50%的机器设备,往往刚下生产线就打包装车,迅速运到苏联开始生产。

而且西方国家的钱不是没地方花么,正好贷款给苏联,陆续借给苏联17亿美元建设社会主义。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买机器才用了30亿美元。

所以喽,资本家根本不怕大萧条,穷人饿死活该,他们尽可以把产品卖给“敌对国家”,在白花花的银子面前,意识形态算个屁。

截至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了。

年超额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时,苏联钢产量达万吨,煤1.28亿吨,发电量亿度,并且建成0家企业,包括钢铁、飞机、汽车、化学、重型机械等等,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0%。

完成如此大的成就,仅仅用了10年。

这么好的机会,蒋委员长压根没把握住,和苏联的成就相比,民国的“黄金十年”连弟弟都算不上。

如果蒋委员长真要搞工业化,恐怕也不行。

人才什么的就不说了,国府财政那么紧张,估计连买机器的第一桶金都搞不到。

而斯大林的第一桶金,来自国营农场。

这也是我赞成土地革命的原因,真的不是仇富,而是落后国家要发展,土地革命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总的来说,苏联是大萧条的最大赢家。

美国也即将迎来一位神人。

编辑

七、

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早在竞选初期,美国人对前总统胡佛已经深恶痛绝,他们把贫民窟叫做胡佛村,裹身的报纸叫做胡佛毯,抓来充饥的野兔叫做胡佛猪。

美国人特别希望,新总统可以站出来改变现状,如果需要的话,他们愿意授予总统独裁的权力。

是的,美国人在危机面前放弃了自由民主,只要新总统可以提供面包和工作,他想怎么着都成。

危机真的可以改变很多东西。

罗斯福、斯大林、希特勒、裕仁天皇都是大权在握的强人,与其说他们是权力狂,不如说国民希望有一个稳定强势的政府。

事实上,罗斯福的竞选口号就是“新政。”

竞选初期的罗斯福并没有什么优势,实在是胡佛太差劲了,美国人宁愿选罗斯福试试看,也不愿意看到胡佛的胖脸。

其实,美国的问题说简单也简单。

自由经济之下,企业恶性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一旦造成经济危机,企业却甩锅给政府,拍拍屁股跑到国外继续赚钱。

从前只说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从来没有人说,资本也要关进笼子。

罗斯福要做的,就是打造一个铁笼子,让资本进去呆一会。

罗斯福在就职演讲中说:

“我会让国会拿出仅有的一件应对危机的武器,那就是广泛的行政权,这一授权要强大的如同我们正面对外敌入侵。”

竞选的时候,扩大总统权力已经取得共识,国会议员不再争吵不休,而是愿意全力配合总统度过难关。

只要罗斯福提出法案,国会迅速通过,然后下发施行,反正已经烂到如此地步,还能烂到哪里去,不如死马当活马医吧。

编辑

第一步——金融管制。

《紧急银行法》授予总统管制金融的权力,让罗斯福放手整顿银行。

他绕过新闻媒体,用广播和民众直接对话,劝大家把钱存回银行,以政府的名义保证存款安全。

既然总统这么说,大家便去银行存钱。

短短一星期内,美国75%的银行恢复营业。此后一个月,10亿美元陆续流回银行。

为了防止意外,美国政府以银行资产为抵押,发行20亿美元送到各大银行,并规定储户提款限额为10美元。

如此一来,存款只进不出,银行信用保住了。

此后,罗斯福放弃金本位,让黄金和美元脱钩,印刷货币不再受黄金数量的限制。

大量货币投入市场,美元大幅贬值,刺激物价上涨,逐渐调动起市场的活力。

第二步——整顿华尔街。

6月份,国会通过《格拉斯—斯特高尔法》,法案规定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开经营,商业银行不能用储蓄投机,投资银行不能接受存款。

这就保证了储户存款的安全。

存钱就是存钱,投资就是投资,事先说的明明白白,绝对不允许暗箱操作。

受法案打击最大的是J·P·摩根。

按照法案要求,J·P·摩根转型为纯商业银行,0年12月和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成为摩根大通,至今依然是最赚钱的商业银行之一,存款总额占全美国的25%。

J·P·摩根的投资部门则单独运营,成为现在的摩根士丹利,电信、联通、中石化上市融资都得找它。

法案施行后,金钱托拉斯再也不能呼风唤雨了。

第三步——大基建。

稳定金融只是开始,失业者依然在遍地游荡,工人没有工作,农民赚不到钱,日子还是苦哈哈的,怎么办?

罗斯福启动了百试不爽的大基建。

他成立发展工程局、复兴管理局等部门,陆续推行各种公共工程项目,用银行发行的货币,招募失业者“以工代赈”,最高时雇佣了万人。

工人有工作就有钱赚,虽然不至于大富大贵,起码能保证生活,失业率也就逐渐降低了。

最重要的是,美国政府用最低的代价,修建了最庞大的基础设施,比如公路、桥梁、机场、公园等等。

罗斯福的大基建,颇有一石二鸟的效果。

而且《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的权力,以及固定的工作时间和最低工资,很大程度保障了工人的利益。

《社会保障法》建立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老年保险等一系列社保体系。

民众欢迎罗斯福,资本家必然反对罗斯福。

他们说什么总统已经赤化、美国快变成苏联了、新政散发着共产主义的臭气等等。

年大选,罗斯福直接告诉民众:“我就是要打击资本集团,你们资瓷不资瓷啊?”

结果,罗斯福以:8的胜利连任总统。

年,美国经济已经恢复到29年的水平,大萧条基本过去了。

市场经济在政府的直接干预下,美国已经不是原来的美国,除了工业技术发达,顶层设计更加完善。

但是“罗斯福新政”仅仅是停止国运跌落,想要更进一步,还需要一个机会。

很快,二战来了。

编辑

八、

战争初期,美国的态度有点撕裂。

资本希望和20年前一样,利用欧洲的大战发横财,但民间的反战情绪非常严重,刚摆脱大萧条的阴影,别再掉坑里。

而且美国的军事准备并不充分,贸然参加战争,很可能得不偿失。

年8月,国会通过《中立法》,规定所有交战国一律禁运武器,美国舰船不运送任何战争物资,4年后才修改为用现款在美国购买武器。

直到年法国陷落,丘吉尔向罗斯福喊话:“别愣着,赶紧来帮忙把,叫你大哥还不行吗。”

妈的,还不过来擦屁股。

第二年《租借法》通过,美国成为同盟国的兵工厂,为了生产数量庞大的战争物资,无数民用工厂转型为军事工厂,努力消化来自欧洲的订单。

消沉多年的工业,彻底活跃起来。

随着机器轰鸣,美国失业人数节节降低。

生意是生意,到底要不要直接参战,美国始终下不了决心。然而......日本决定去珍珠港炸飞机。

年12月8日,罗斯福发表演讲对日本宣战,3天后向德国和意大利宣战。

此后5年,美国组建起1万人的军队,原本只有艘战舰的海军,下饺子一样扩张到5万艘。

整个二战期间,美国制造业指数增长96%,运输业增长%,生产了27.4万架飞机,排水量万吨的轮船。

到二战结束前,失业人数几乎为零。

大萧条彻底过去,新时代到了。

经过罗斯福的改革,资本吃掉欧洲订单的大头以后,还能留小部分给国民,让普通人也能分享国家发展的红利。

其实罗斯福新政,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在和资本做博弈,显然,他胜利了。

在汹涌的民意面前,资本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颅,之前的软弱政府成为和资本平分天下的强势政府,强势政府又能为国民利益托底。

资本、政府、民众形成另一种三权分立。

他们共同组成美国的根基。

而经过战争打击,英法德等老牌帝国彻底削弱,美国拥有世界黄金储备的70%以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当之无愧的大哥。

年7月1日,布雷顿森林响起山呼万岁的声音。

山姆大叔的嘴角微微一笑,眼角余光望向远方的红色身影,不禁有一丝惆怅。

编辑

九、

历史是有周期的。

只是历史周期特别长,而人的生命太短暂,有时候2、3代人都不一定能遇到历史的转折点。

太平日子过久了,难免会觉得:“岁月静好就是永恒。”

该来的还是会来。

这玩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作类比的话,和生老病死、国家兴亡、星球毁灭重生一样,是普遍规律。

不能因为没见过宇宙爆炸,就觉得宇宙是永恒的,宇宙也有周期,只是我们的生命太短见不到而已。

最近,很多人说经济危机来了,历史又回到年的起点。

确实很类似,但有不同。

由于疫情影响,世界贸易开始割裂,如果世界疫情再控制不住的话,各个国家将成为孤岛。

而在这个时代,世界各国的联系远比90年前更紧密。

《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中说:

总公司在美国,在日本制造关键零部件,韩国制造芯片和显示屏,台湾制造另一些零部件,最后在深圳组装,然后空运回美国......

小小一只手机,就能环太平洋转一圈,更遑论国家利益。

从90年前的经验来看,如果世界的联系被割裂,将会产生两个后果:

经济大面积衰退:企业卖不出货导致破产或裁员,工人没有收入不能出去消费,然后进入一边卖不出货一边没钱消费的死循环。

紧接着可能发生产业向各国回流,于是,就会产生国家利益弱相关。

我们都知道,夫妻长久的秘诀不是恩爱,而是成为利益共同体,只有利益捆绑越深的夫妻,离婚的成本才高,婚姻才稳定。

容易抽身的夫妻离婚率反而高。

所以一旦国家利益弱相关的话,撕逼成本会进一步降低,之前隐忍不发的怨气,将会肆无忌惮的释放出来。

到那个时候会发生什么,不知道。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已不是当年的中国。

我个人觉得,中国比“一战”前的美国有利很多......门类齐全的工业、强势的政府、大基建传统。

历史会重演但不会简单重复。

历史周期恐怕真的来了,我们能做的只有以史为鉴,找出一条渡过难关的出路。

毕竟欧洲各国在几百年顺境中成为失败者,美国却在大萧条的逆境中崛起,苏联抓住时机成为最大赢家。

成败往往在瞬息之间。

人的命运,终归依附于国运。

最后用罗斯福的一句话结尾吧:“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yingjiea.com/dyjzt/12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