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FIRST青年电影展故事在西宁泊
文/本刊记者韩冬伊 FIRST影展启幕,街头随记 1.夜色流寓:《废物故事》 距《废物故事》公众首映还有三个小时,导演郑仪飞捱着惶然。午后的露天广场少有行迹,风也气短,日影淹过椅脚,他几乎草木皆兵。 焦灼旷日持久。前日媒体场公映,郑仪飞没敢到场。媒体场技术测试过暗,索性“掩耳盗铃”。有朋友特地发消息预告观影行程,他心底叱怪,恨不得扯一叶障目。 媒体场后,陆续有师友发来评语,称誉更多。“看到自己当年拍片的状态”,杜海滨导演这样说——那是被郑仪飞视作启蒙、誓将承继其美学的纪录片行业前辈。弛缓了半刻,焦灼又执拗起来——毕竟,那仍在“交由观众检验之前”。 今日首映,郑仪飞依例失眠,食不知味。广场里寻荫坐下,凉地里四望遥遥。他诘问自己:“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这么慌张?是不是自视过高,自诩众人瞩目?”远处人影如渡,他甫定了心神,“做一个片子并没有多了不起。而接受检验的时刻,导演和观众始终站在一起,平视及审视它。” 这个下午终于从容。开场前他在商场按摩椅上偷偷小睡,付了11块,“无奈的奢侈”。然后进场,坐进角落,和观众一并沉浸,认真地忍俊不禁或鼓掌。一个夜游街头的音乐少年“大海绵”,那个“不沉沦的沉沦者,不做梦的梦想家”。郑仪飞说:“片子自有一种魔力。” 《废物故事》映后 映后,观众反馈热烈,郑仪飞倒应对自若——尽管他并没有循旁人的经验,提前准备“QA”。“观众问我,我真诚地答,答不上来就老老实实承认。自认拥有解释的特权,是创作的危险。”他坦然。“而大家被人物打动,才给我莫大的触动和安慰。”他也终于释然。 接下来的放映,纪录片《废物故事》在媒体场刊中成为口碑爆款,“学者之选”推介名单荐其为最佳导演影片,终获FIRST主竞赛单元纪录片类“观众选择荣誉”。 《废物故事》评审推介语海报 不过,在郑仪飞心里,落幕远比喧然更早。首映后,“终于接受它是一个及格的片子”,《废物故事》就此终结。 曲终戛然,初时却莽然。 年,郑仪飞在兰州读大一。学习稀松,看了不少独立影片,也看周浩、赵亮的纪录片。 “生活原来是有价值的。”他开始期待,也许更像错觉,“有一天,自己也能做这一行。”不过那时没有机会,他拥有的只有幻想和廉价DV里拍下的藏族同学的宿舍歌舞。 后来结识纪录片导演张楠,是在兰州的一个剧场。彼时,郑仪飞与朋友们驻此排练话剧。闻讯将有人在这里拍短片,郑仪飞毛遂自荐——其实只是打杂,不过他一向勤恳,倒不以为意。几番来往,郑仪飞正式成了张楠团队的一员,他参与拍摄了第一部纪录片,《黄河尕谣》。 在现场,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yingjiea.com/dyjsp/12079.html
- 上一篇文章: 纪录片丰子恺澳门国际电影节载誉归来
- 下一篇文章: 第四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发布主视觉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