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4月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协办的第二十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学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隆重召开,论坛以“道路、经验与模式——全球视野下的新中国电影七十年”为主题,并设置“走向新时代的中国电影:文化自信、产业升级与多元格局”和“聚焦中国新主流电影:全球视野、国族认同与类型拓展”两个分议题。来自国内外的五十多位业界知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中国电影的全球化发展展开交流与讨论。此外参与论坛的还有人民网、新华网、光明日报、光明网、中新网、中央电视台、中国社科网、凤凰网等十多家国内主流媒体机构以及来自全国各个高校的学生代表。

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郝芳华副校长首先进行开幕式致辞,郝芳华副校长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她表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全球视野下深刻总结新中国电影事业70年发展经验,对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郝芳华副校长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胡院长表示,回望70年中国电影,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征程,伴随着新世纪和新时代的征程,既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模式。但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的竞争和交流,以及国内电影产业升级和观众消费需求的变化,探寻新中国电影独特的发展道路、经验和模式,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分量的学术理论支持,是非常重要且紧迫的。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副主任委员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胡智锋教授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顾问/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先生进行了题为“着力提升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论坛主旨发言,她表示,中国电影中呈现出何种国家形象和文化符号,与海外观众如何认识中国文化息息相关。随着中国电影的影响和国际旅游的发展,外国受众对于中国的理解正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以电影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产品,可以有效传播和建构国家形象,对中国文化具有正向的影响。她举例称,《红海行动》既符合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念,又有爱国情怀;而《流浪地球》体现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情谊,还实现了对海外电影市场的全新突破。不过她也认为,从世界电影市场的格局来看,中国仍处于迈向电影强国的行进之中。近几年中国电影在叙事内容、视觉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宣发层面的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效果。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顾问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先生

主题论坛共分为两个单元,分别由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路春艳教授和复旦大学孟建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九位海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主题发言。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

路春艳教授

复旦大学孟建教授

九位专家学者进行主题发言。中国艺术研究院贾磊磊研究员从中国电影学派研究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电影学派的内涵和外延时代建构,做了详细阐述。他表示,中国电影学派的时代建构在现实意义的创作上讲就是要倡导推进讲好中国好故事。

中国艺术研究院贾磊磊研究员

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围绕“电影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发言,他认为,现实主义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从去年我们出现了多样化的现实作品,既有寓言体的,也带有荒诞现实主义的,虽然它们看起来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但是充满了现实关怀和现实焦虑。

清华大学尹鸿教授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饶曙光研究员用“守正创新、通变集成”来回溯和概括了中国电影70年的发展,从历史和美学的角度把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特征概括出来。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饶曙光研究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丁亚平研究员就新中国电影创作的“元类型”和现代中国传统展开演讲,他阐述了新中国七十年电影和现代中国传统的关系,提出现代中国传统及其如何融入中国电影创作不同主题的探索。

中国艺术研究院丁亚平研究员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陈犀禾教授探讨了新中国电影中的国家理论和国家形象的问题,他认为近年来,这种国家理论的思路在习近平主席的中国梦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论述中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陈犀禾教授

北京电影学院钟大丰教授从“以情动人的中国故事”角度切入,阐述了中国电影是将时代与社会变革融入情感化的时代精神表达,也参与了民族情感的历史建构。

北京电影学院钟大丰教授

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以“中国想象的建构:历史与未来”为题展开论述,他从《乌鸦与麻雀》《今天我休息》和《我不是药神》三部影片入手,讨论了观众的想象和市场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

台湾艺术大学廖金凤教授就中国电影的全球化推广展开讨论,他提到第五代导演的中国电影至今仍在国际影坛上有重要影响,西方通过中国电影了东方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

台湾艺术大学廖金凤教授

日本东京大学韩燕丽教授的演讲主题是《有容乃大,兼容并包:从新中国电影到新时代的中国电影》,她表示通过电影进行的交流是文化外交的重要一环,她在回顾新中国电影的道路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探讨当今新时代中国电影面临的问题。

日本东京大学韩燕丽教授

下午主题为“走向新时代的中国电影:文化自信、产业升级与多元格局”和“聚焦中国新主流电影:全球视野、国族认同与类型拓展”的两个分论坛会议同时举行。分论坛一由北京师范大学杨乘虎教授和北京大学李道新教授先后主持,北京电影学院钟大丰教授担任学术点评人。上海交通大学李亦中教授、南京大学周安华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梁明教授、北京大学陈旭光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姚国强教授、西北大学张阿利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智华教授、清华大学司若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秦喜清研究员、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谭政研究员、北京大学李洋教授、北京大学张慧瑜研究员、西南大学刘帆副教授等多位学者就中国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和电影产业等问题先后发言并进行自由讨论和总结。

分论坛二则从主流意识和类型发展等方面探讨了中国电影的全球化道路。四川大学欧阳宏生教授和华南理工大学李幸教授先后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丁亚平研究员和北京大学王一川教授担任点评人。北京大学王一川教授、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教授/山东大学外籍教授金英淑、北京大学李道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陈晓云教授、北京电影学院王海洲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赵卫防研究员、浙江大学范志忠教授、上海大学黄望莉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索亚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宋维才教授、同济大学张屏瑾副教授、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詹庆生副教授、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当代电影》杂志副编审檀秋文、浙江师范大学余韬副教授等学者先后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自由讨论和总结。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中国电影经过百余年的探索和发展,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在新时代,中国电影更是承担着传播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使命,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迫切地需要在全球环境中回顾这七十年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明确未来中国电影走向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在坚持守正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下,大力推动电影创作由高原向高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打造中国电影的“中华民族新史诗”。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第二十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道路、经验与模式——全球视野下的新中国电影七十年”学术论坛的举办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十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将持续近一个月,将在4月28日举行闭幕式和颁奖典礼,期间主竞赛单元入围影片展映、第六届青年剧本与创意大赛、第二十届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等精彩活动将陆续开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yingjiea.com/xndyj/7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