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韩松。图片来源:豆瓣

“太空就是海洋的延伸。所以最早飞往太空的飞行器,都叫‘飞船’,spaceship。”韩松说。

著名科幻作家,被列入当代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也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席的韩松,作为第一届深海创新设计展的人文专业评审,讲述他与深海的故事。

01

《红色海洋》

“我写过一本很长的科幻小说,大概有将近30-40万字,全部是关于海洋的,名字就叫《红色海洋》。”

《红色海洋》再版封面。图片来源:豆瓣读书

小说讲述的是核战争使陆地的生态系统全部毁灭,仅存的人类用基因工程把自己改造,以便进入水中生活。同时蔚蓝大海也被改造成红色海洋,使人类可以适应在海中生存。从《深渊》开始,描绘了海洋泛红期间陆生人与水栖人的相处;人类以海而居的未来;海底不同人类族群间的生活;以及与海底原始生存环境的适应与抗争。

《红色海洋》小说节选

第二部《我们的过去》

第二章《一二的海洋》

这衰落的水栖人族群中的一个人,不相信海洋将要关闭的先知预言,他以为,有着另外一个海洋,那里的水是蓝色的,而不是红色;在那个海洋中,没有海荒发生,食物要多少有多少;在那个海洋中,居住着亿万人类,人丁兴旺,繁荣昌盛,长命百岁。

他为自己的想法激动不已。他对周围的人说,必须去寻找那个海洋,这样,水栖人才能得到救赎。

他的话引来哄堂大笑,把死寂的海水笑得跌宕开去。

《红色海洋》是韩松年开始写科幻之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年前后,应海洋出版社前社长,也是著名科幻编辑家和出版家孙少伯先生邀约,写一部关于海洋的作品,陆陆续续写完了这部关于海洋的科幻巨著。

韩松的工作状态。图片来源:人物

在再版后记中,韩松提及,在旅途中曾经见过“正宗的海”,给予自己莫大启发。在采访中他回忆:“所谓正宗的海,便是真正的‘大海’,不一定是具体某一处。我认为海是包含一切的,存在于我们人生的每一处,在最关键的时刻,它爆发出来,向你展呈生命最原始和神秘的力量。”

02

海洋科幻

“当时为了写这本书对海洋做了很多研究,海洋科技、海洋生物甚至海洋经济等等。(人们)对海洋的了解确实不多,我听到一个说法,人类对海洋的了解,甚至不如对月球的了解。”

虽然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有了互联网,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信息,但仍然有限。当时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的四层科技部是海洋知识宝库,能够找到不少海洋科技、海洋地理、海洋自然的书。

小说《海底两万里》。图片来源:豆瓣

“在中国也能看到不少海洋科幻的作品。一开始翻译的国外作品比较多,像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后来还有电影《未来水世界》。”韩松说,“再就是国内写海洋的科幻作品,比如从清朝末期中国人就开始有海洋科幻,当时有一本书叫《冰山雪海》,写的是气候变冷,上海、杭州这样的南方地区夏天都冰天雪地,无法生存。国人就全部出海到海上去生活,船一直开到南极,在南极建立了一个以中国人为主体的理想国,然后接纳世界各地的难民。”

《未来水世界》电影剧照。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到年代写得更多了,有很多海洋怎么能够造福中华民族的故事。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作品叫《大鲸牧场》,中国的科学家可以在海洋里面像放羊一样放牧鲸鱼,利用鲸鱼身上的各种资源,像油、肉等等都能利用起来。”

“后来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中也多次出现海洋,在他的小说里,海洋是抵御外来侵略的第一道防线。发展中国家打不过北约、美国等,就用基因工程把人改造成一种会飞的动物,成千上万的人身上长出翅膀,飞过大海降落在美国的航母上,用冲锋枪就把美国兵给干掉了。”

作家刘慈欣。图片来源:华育网

除了这些,晚清作家吴趼人曾经于年在《指南报》上连载了小说《新石头记》,其中描写贾宝玉来到晚清时候的中国,见到许多前所未闻的事物,有一场景就描写到宝玉乘“海底潜艇”绕行地球一周探险。

陈楸帆的《荒潮》、灰狐的《固体海洋》、凌晨的《海平面下》、吴明益的《复眼人》则都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yingjiea.com/dyjzt/10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