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多电影节闭幕式和一些小插曲
人类的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化和艺术。人字的一撇一捺建立在经济基础上,但没有精神世界的构建撇的顶端就会找不到方向,失去追求。所以,即使这周我有各种各样的考试,依然特别愿意和朋友一起来看一场电影,短暂地从现实中抽离一下,思考一些“眼前的苟且“之外的事情。特别是,这场电影还是Fifib(festivalinternationaldufilmindépendantdeBordeaux)波尔多国际独立电影节的闭幕电影——thebattleofthesexes(性别之战)。 闭幕式现场,现场几乎坐满。朋友还和我感慨,全场就我们两个亚洲面孔。我不置可否,有点可悲。文化的差异并不是亚洲人在社会文化活动中缺席的主要理由,人们的固有观念和生活惰性才是。人不能总让自己活在一个很舒适的区域,要不断寻求突破,试图融入学习、筛选接受其他优秀外国文化才对。 不要怀疑,这就是一场讲女权主义的电影。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伟大的网球女运动员Billiejeanking战胜了同为美国网球史上最为厉害之一的男运动员bobbyRiggs,赢得了“thebattleofthesexes”的胜利,推动了女性解放和男女平权。这部电影就改编自这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关于电影主旨不多说了,尽管当今社会还没有达到完全的性别平等,但至少“女性不比男性低等”这个观念是深入人心了,胆敢有人颠覆这个观念绝对是政治不正确的失智之举(参见近期浙大某教授不智言论)。让我最感兴趣的其实是电影中刻画的bobbyRiggs这个角色。我个人认为他的身上也存在一种反抗精神,反抗人们对他年龄的质疑。片中这个角色刻画的很饱满,至少并不让人讨厌,反而输了“性别之战”以后大方地向Billiejeanking坦言“我低估了你”并祝贺她,这个细节是很触动我的。人非圣贤,难得坦荡。 影片整体的叙述让我觉得很“清新”。这部“性别之战”和“摔跤吧爸爸”算是同类型电影,但是显然比后者在叙述上更“四两拨千斤”。有人诟病这是影片“温水煮青蛙”。节奏过于拖沓,但我相反很喜欢这种节奏。多线索并行:女主人公从成功到失败再到更大成功的历程、同性恋主题、夫妻关系、社会上的男女权力情况。影片的叙事风格一致都不是“大”的,而是娓娓道来,配乐、情节设置都是迂回的,让人在男女平等这种”大题材“下有一种难能可贵的”清新感“。不过我也认为,这部影片本身的分量作为一个独立电影节的闭幕影片还是轻了一点。我更希望看到一部让人能思考地更多、看完极其压抑的那种,哈哈。或许这种选择也是电影节本身的性格所在吧。 我有幸曾经在武汉和一群伙伴们在武大新图举办过一场First青年电影展在武汉的主动放映,也参与筹备过我系法语外教带领同学们举办的武汉中法电影节。就这词参加闭幕式而言,仿佛看到了很多以前作为活动组织者时的自己的样子。 观影时还有几个小插曲,让我和朋友很感慨。 放映前,我和朋友坐定之后,我试图和隔壁的法国女士聊几句,毕竟我认为这种公共场合搭一两句话表示出善意是一种有风度的体现。然而这位女士好像并不是很想搭理我,还皱着眉说“你们不应该坐在这里的。”仿佛在说你们的票是那种赠票应该去下面的区域,我们是花钱买了的,如此这般。(然而我们的票也是朋友正儿八经在网上订的,而且我进来时特意问了一句工作人员,是他们指引我们坐在这里的。)我不卑不亢的说明是工作人员让我们坐在这里的,她们这才作罢。 观影中我旁边的女士突然把她沉重的包和厚重的羽绒服往地下一扔,连我的区域都覆盖住,还翘着二郎腿甚至不断踢我的脚。作为一个标准的北方直性子,我差点一下子起来骂人,理性和风度控制住了我,毕竟还有其他观众。我蹬了她几眼,她开始还挺理直气壮,后来就慢慢软下来,拿起了地上的包和衣服。我也不再理她。 观影后,坐在她旁边的另一位女士和我说,你旁边的女士(指我朋友)的手机一直在亮,很烦人。她用了“gênant”这个词。我说句良心话,朋友一直在我身边,除了白天工作学习繁忙有些困倦打盹其他时候都在专注看电影,并没有怎么用手机。我就坐在朋友旁边,我完全没有感受到她手机的光亮,我不懂这位女士是怎么隔了两个座位看到我朋友的手机的状况的。况且我很明显的感受到她旁边的年轻人在观影期间不停在用手机,而她也没有反应。 遇到这种情况,我既不是一个喜欢和对方对骂的人,那样是身份,毕竟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不是一个什么反应都没有,任由对方欺侮的人,我只是看着她们,淡淡说了一句letempsest白癜风用什么药能治好北京看白癜风的最专业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yingjiea.com/dyjyh/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