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电影节,除了ghs和cnb,还应该干点
电影节的片子到底有没有门槛?换句话说,看电影需不需要学习? 这就牵涉到电影节的功能和定位了。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困扰策展人。 那么FIRST的定位到底是什么呢?它显然不是个旅游节,它显然是要为新导演和独立电影提供一个平台; FIRST的功能也有目共睹,政绩之一就是如今都有好几篇硕士论文在写的「FIRST系导演」。 当然还有一件可能观众并不在意,但对FIRST特别重要的事情: 电影节的声望体系。 就说FIRST跟鹿特丹的联系吧,FIRST成功地推出了有口皆碑的《小寡妇成仙记》/《北方一片苍茫》,《八月》等影片,FIRST训练营的学员郑陆心源的长片处女作拿下鹿特丹的金虎奖,等等。 鹿特丹是何等地位的电影节呢,说全世界前十有一点勉强(要看标准),但全世界前十五应该没有争议。 FIRST主要「对标」的,其实是鹿特丹和FILMeX,以及一些限前两部影片的B类节。 为什么要解释这些呢,还是说回鹿特丹。 鹿特丹每年好几百部片子,自然会搜罗一些电影节的热门影片,也有观众向的大银幕竞赛和各种午夜场,但鹿特丹着力要推的则是光明未来单元里的金虎奖竞赛和光明未来竞赛,这个单元面向全世界的新导演,选的片子一定不是最好看的,但一定是创作观念上最前沿的作品。 而也就是正是因为这些作品,让鹿特丹这个甚至不在国际制片人协会分类体系中的电影节,成功地站在了世界电影美学的最前沿。 还需要问这些片子是不是电影吗? 呵呵。 我是在为《新星》《公园日记》《回南天》和《云阳》叹气。 《新星》当然是装置艺术的一部分,但它从任何层面讲都是一部电影。 《新星》,导演:曹斐 恳请某些媒体动动手指头,稍微查一下「HX项目」的资料,然后再来谈电影。其实曹斐老师一直不是很愿意把这部影片单独拿出来放,原因也显而易见,一方面是离开整个装置,这部影片的意义就会变得不够完整; 另一方面则是,美术馆和电影节的观众又是十分不同的。 我还必须解释一下为什么任何电影节的策展人看到这部影片都会十分兴奋,因为即便离开整个装置,这部影片的创作观念也足够前沿了,单说里面处理「东愁/社会主义怀旧」的方式,放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 以及还要说科幻这个类型,科幻是最依赖特效的类型,其实也是烂片比例最高的一个类型。特效并不能解决科幻的问题,科幻创意才是最核心的。 《新星》的创作观念之一就是反工业化的特效,从而引导观众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yingjiea.com/dyjsp/5504.html
- 上一篇文章: 倒计时10天启动洛杉矶华语电影节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