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电影客厅,我们在考里斯马基克制又幽默、细腻而真挚的北欧故事中,收获了近段时间来也许每个人心中都久违的「会心一笑」。时间跳转回年12月,在巴黎卡皮欣大道上格拉咖啡馆的地下室里,一位记者看完首场电影后预测了光明的前景,他写道:摄影的对象已经不再是静止的物体,它使运动的场景成为了永恒,当它被公众所掌握之后,当任何人都可以拍摄下自己心爱的人的影像、运动、动作、熟悉的手势和口中的话语,对他们来说,亲人的死亡就将不再是彻底的消失。年后,一个叫杨德昌的导演,在他的电影《一一》中借角色之口又告诉我们:自电影被发明以后,人的生命延长了至少三倍。回到公元年的当下,娱乐之外,我们还能从电影中获取什么?消遣之余,电影还能怎样照进我们内心的某个角落?本期电影客厅,带着对电影的爱和上述小小疑问,让我们伸向影史肌理深处,继《奇爱博士》紧跟时事、《没有过去的男人》抚慰心灵之后,这期沙龙为你带来荣膺第50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最佳摄影及最佳女演员的《蓝白红三部曲之蓝》,相信你多多少少都听过这部百年影史里绕不开的巨作,来自已逝波兰电影大师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港台地区的海报总带着有趣的别样译名剧情梗概

《蓝》的主角叫朱莉,丈夫是巴黎一位著名作曲家,但实际上很多作品都出自她的手笔。一场车祸令丈夫丧生,但她应付丧偶之痛的方式却出人意料,从中可以窥见他们过往的婚姻生活真相。朱丽在最初的震惊过后,招来一个以前她和她丈夫的共同朋友,然后试图勾引他。她搬到巴黎市中心,避见熟人,似乎想把过去抛在脑后,开始人生新的一页。但她最后遇见了丈夫的情妇,并且做出了令人难解的决定。

基耶斯洛夫斯基导演自称是「专业的悲观主义者」,他的悲观在于深刻的怀疑与反思,他怀疑反思的是人类精神世界永恒的困惑,在「蓝白红三部曲」中他试图探讨三色所象征的自由、平等、博爱,导演没有从宏大叙事出发,而着眼于现代社会中个体生命的细微感受,那些忧伤和欢喜、屈辱或尊严,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感同身受。

我们能在此片中一览朱丽叶·比诺什作为当今影坛唯一包揽戛纳、柏林、威尼斯及奥斯卡的女演员其精湛、内敛又不失风格的演出,本片也是形式与技巧的典范,镜头像小蜜蜂一样自由,交响乐像刀片一般锋利,人生变故,像一艘船抛下的锚,锁住定点,船就哪里都去不了,有人能成功地把锚收起,有人则不能。

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里,进行叙事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人物内心与外界发生碰撞所产生的「惊颤式感知」,这一点在《蓝》中表现得尤为出色。

在每一个人生中的失意时刻,你都可以回味这部电影,《蓝白红三部曲之蓝》探讨了人应该如何孤独地生存,导演似乎想告诉我们,孤立是没有意义且痛苦不堪的,生命只有纳入到其他生命的链条中,才能获得价值和意义,才有自由可言。

*本片拍摄现场的导演和女主

音乐响起,记忆重生,爱是囚牢还是自由?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电影最后庄严而伟大的音乐中,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导演简介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波兰语:KrzysztofKie?lowski,年6月27日-年3月13日),是一位具有广大影响力的波兰电影导演、剧作家,因他的作品《三色》和《十诫》闻名世界,他一生共拍摄了36部影片,其中很多都成为了影史经典。纪录片导演出身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转向故事片后,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anyingjiea.com/dyjgq/10636.html